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铜川市坚持“四全”工作法 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来源:铜川日报

今年以来,铜川市坚决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强基战略,全覆盖建网、全网格监管、全链条治理、全要素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目前,空气质量改善率在汾渭平原11地市排名第一,岔口出市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优于国考2个类别,全市无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荣获“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称号。

全覆盖建网,科技赋能打造环境治理新体系。为快速发现问题、科学分析研判、精准调度施策,铜川抓住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等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全市40个空气质量自动站、249个村级空气微站、15个水质断面自动站、308个在线监控终端等全部联网,实现了重点污染源集中排污口、涉气企业用电监管、加油站油气回收、建设工地扬尘、1000平方米以上餐饮单位油烟净化、清洁能源使用区域98个村、主要河流及断面水质、所有危险废物8个领域远程监测监控全覆盖,综合运用自动监测+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鹰眼等科技手段,提升了一体化监测、一张图展示和一平台指挥水平。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先行首推的危险废物数智化监管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市危险废物全覆盖全流程数智监管,被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确定为危险废物数智化环境管理试点,其中推进危废信息平台、数智化危废精准管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技术等三项技术被纳入行业规范标准。今年以来大数据平台发现的2800多起超标异常线索全部及时核查处理。同时,编制了高空间分辨率源清单,建立了碳汇评估和同化反演模型,碳监测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受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表扬。

全网格监管,柔性执法营造企业发展新环境。充分发挥全市2134名网格员的巡查监管作用,建立以市—区县—镇办—村组(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格化动态监管工作机制,构建了“人在网中走、责在格中落、事在现场办”的工作格局,让各类污染无处藏身。今年以来,上传工作巡查记录8139条,全部均已办结;全面开展“2023执法利剑”行动,坚持严格执法与监督帮扶并重,推行首违不罚、轻违免罚、“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对221家涉气工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拉网式执法帮扶,帮助解决存在问题272个,通过精准化监管、“点穴”式执法,帮助企业守法稳定发展。

全链条治理,精准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调度部署大气、水污染治理和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聚焦生态环保重点领域,坚持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一体化、全链条防治。紧盯大气污染防治,出台了《铜川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制定了覆盖大气污染重点领域的26个专项方案及任务清单,精准开展春季抑尘、夏治臭氧和冬防攻坚大气污染治理行动,深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VOCs源和生活源“五源共治”全链条专项治理,逐行业打造环保标杆。宜君县和印台区环保产业园成功创建成首批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区县(园区)。紧盯水环境防治,坚持“四水四定”“三水共治”,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雨污管网分流改造、漆水河、沮河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黄河A级排放标准全覆盖,全市54个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在全省率先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及规范化建设工作,4个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紧盯土壤污染,深入开展工业源、农村面源等土壤污染治理,全面完成2个“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高标准完成了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发电和特种处置设施,全市建筑生活餐厨垃圾全部得到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全市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持续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执法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采石矿山大气治理“4100%”标准,强化采、产、存、运全环节控制,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率分别达78.51%94%,开采区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要求做到“即退即治”。

全要素保障,高效服务提升项目建设新速度。坚持“环保为了发展、环保就是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行项目服务“五个一”工作机制:成立一个“服务专班”,超前指导,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协助全市127个需办理环评的市级重点项目完成环评手续办理,办结率100%。建立一个“工具箱”,制作并公开环评办事指南、申办流程,加大线上线下宣传解读力度,让企业知法、守法,降低成本少走弯路。定制一张“明白卡”,逐企业全覆盖量身定制了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帮扶明白卡,张贴公告环保政策落实、排放标准执行、监督帮扶事项、帮扶单位及人员、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进行“双公开、双监督”,让无事不扰、有难解难、文明廉洁贯穿全过程。今年以来,指导帮扶企业解决环保难题136个。提供“一对一”帮扶,对未完成环评审批的重大投资项目,专人“保姆式”包抓帮扶,全程跟踪服务,指导17个重大项目科学选址、选线,提前解决项目落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实行“一站式”审批,畅通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秉持“不见面、零跑动”理念,“减时间、减流程、减环节、减费用”,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推行“并联”“限时”审批和“免费”评审,创新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审批,实现审批全流程网办服务,申报资料和时限同比减少30%50%,今年审批备案环评261个,办理排污许可证128个,全部实现审批零超时、零费用、跑一次。截至8月底,为34家企业争取环保专项资金1.45亿元,撬动企业投资近5亿元实施了19个污染治理项目,提升了达标排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