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我市坚持协同发展错位融合 深度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

来源:铜川日报

20222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西安都市圈正式成为国家层面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一年来,我市紧抓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机遇,坚持协同发展、错位融合,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分级分工协作、积极主动融入,大力推进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及相关组团务实合作。

共筑现代产业体系。我市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布局,参与都市圈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延展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汽车装备走向集成配套,与陕汽、法士特、比亚迪、吉利等链主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不断紧密,我市具备车轮集成、车桥总成、制动系统、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专用车等汽车配套生产能力,被确定为陕西商用车(重卡)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支点城市。铝及铝合金产业优势持续放大,具备30万吨电解铝、50万吨再生铝和100万吨深加工能力,积极打造西北铝产业发展“洼地”,更好实现就地消纳、供给关中、辐射西北。绿色能源保障持续强化,重点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煤炭、石油、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增进产业含绿量、含新量,稳定生产煤炭1700万吨和精洗煤800万吨,发电量150亿度以上,推动尧柏、冀东水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积极推进铜川向西安长距离供热项目前期。定向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依托毗邻西安的地缘优势,主动对接西安大企业、大集团,隆基绿能12GW单晶电池、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贵金属循环再利用等项目落地,积极对接延长石油镁锂合金及镁合金制造、陕西有色集团航汽铝精深加工、陕煤研究院新材料新能源科研成果转化中试项目和中试基地项目。

共促协同创新发展。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设立秦创原(铜川)创新促进中心等功能平台,启动“揭榜挂帅”专项工作,初步形成“一谷一院+两地”创新模式。耀州大数据产业园获批秦创原总窗口首批地市协同创新基地。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入驻科技企业14家。做实“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在全省率先设立“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与9家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铜川分中心。建立成果转化动态项目库,先后对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50余项,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硅基异质外延技术”等12项成果已落地转化。借智引才强化科创队伍,全市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93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瞪羚企业”7家。入选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培育技术经理人104人。在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近40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26家,专利授权量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公共交通设施更加完善,西延高铁铜川段全线开工,铜川站站场由24线增至37线。梅七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铜川至西安“复兴号”开行并延至安康,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提升。公共事业合作持续深化,省职业病防治院在铜挂牌,市人民医院成为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铜川五官医院成为西安第四医院分院,交大教育集团托管铜川实验中学,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跨区域通办公共服务事项增加至44项,住房公积金等协同事项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交流更加紧密,策划推出党史学习教育、博物馆之红色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6条。西安至铜川“牡丹园”定制旅游专列正式开通,玉华宫、药王山已成为西安周边游热门打卡地,照金红色研学路线与西安多家单位建立定期研学交流关系。我市A级旅游景区扩大到23家,被评为“中国最美康养休闲旅游名城”。

共守关中绿色屏障。强化黄河流域共治,深入实施河湖长制,严格做好沮河、漆水河、石川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检查工作,不断加大污水协同处置,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岔口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筑牢大气污染底线,自觉扛牢关中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聚焦渭北“旱腰带”等重点区域、散煤及扬尘等重点领域、水泥和有色等重点行业,精准打好控车、减煤、禁燃、治源、抑尘、增绿组合拳,2022年空气质量关中七市区最优。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以建设都市圈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着力点,先后实施国家节能减排、山水林田湖草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清洁取暖和海绵城市建设等试点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野外可观测朱鹮数量达到160只左右。